为统筹推进“十三五”期间学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改革背景
1.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相配套,国家先后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河南省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等,强调要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强化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对学校来讲,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必须以新思维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深化改革,找准定位、强化特色,谋划更好更快的发展。
2.能源革命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关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讲话,是“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指导,有力推动了我国能源在消费、供给、技术、体制等领域的革命,对服务于能源行业的高校改革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能源改革的趋势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置此能源革命浪潮中,学校必须正确研判煤炭产业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改革趋势,更好地适应行业转型升级,找准自身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
3.学校发展新变化。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致力于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内涵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省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术创新力还不强,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还不足,特别是在创建国内一流学科、引育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主动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和能源革命新形势,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才能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转型发展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事制度、内部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等重点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为全面推进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保障。
(三)改革目标
通过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综合配置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活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相结合,勇于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体制机制障碍;以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坚持服务国家、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进一步彰显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把握好改革的综合性、系统性、协同性,既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又要统一协调内涵、质量、特色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教学、学科、人才队伍和科研等工作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智慧相结合。既要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进行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又要深入调查研究,广集众智,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作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凝聚全校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目标:针对专业设置与行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招生制度改革不相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人才培养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科研相互渗透的现代教学体系,力争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确保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举措:
1.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对接国际国内标准,深入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及国家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对接。建立学科专业联动发展机制,制定专业群构建计划,深入推进专业分类分层建设和工程专业认证,力争部分优势特色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其他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整体得到提升。
2.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结构布局,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实施拔尖人才培养以及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体制。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责任意识,探索建立多维教学评价和结果运用体系,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3.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本科教学责任主体。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和考核机制,形成以学习成效为核心、过程考核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改革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教学模式,探索引入社会(标准)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考核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进产教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室、创意创新创业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和平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4.健全研究生质量管理机制。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分别设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积极推进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完善导师上岗审定和聘任后的监督管理与任期考核制度,健全研究生自主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5.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主动适应国家和各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以学院为单位的专业大类招生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情况科学配置本科招生计划,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探索实施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6.构建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建立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就业、服务等联动机制,完善资助、关爱、教育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和宿舍四位一体的安全稳定防控网络,建立全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制和第三方参与的就业反馈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
(二)深化学科建设机制改革,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改革目标:针对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不健全和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学科平台匮乏等问题,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优势特色,完善学科建设与评价机制,实现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改革举措:
1.优化学科规划布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国家一流学科、省级优势学科、省级特色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等层次,与区域重大战略、行业重大需求相对接,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做好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明确每一类学科建设目标,国家一流和省级优势学科要按照国际评价标准,进入ESI前1%的要求确定;省级特色学科(群)和省级重点学科要按照进入ESI前1%或者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等要求确定,校级重点学科要按照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等要求确定。
2.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开展学科发展定期评估,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凝炼学科方向,以特色研究领域为阵地,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和集群式发展,带动学校各学科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传统行业优势特色学科转型升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汇聚人才、科研、平台等资源,形成促进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强大合力,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品牌。
3.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绩效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方式、学科及带头人分类考核机制,明确学科建设目标以及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强化学术管理,充分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学科强特色上水平。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改革目标:针对学校基础研究水平不高、高水平成果少,科研平台与学科之间缺乏系统考虑,互补支撑不够,特色优势不突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弱等问题,通过构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创新链与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形成彰显学校创新能力的重大项目立项和科研成果产出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原始创新能力和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力争重大成果产出和综合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改革举措:
1.强化创新性基础研究。围绕国家一流学科和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目标,立足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优化基础研究经费与设备等资源配置,修订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注重高层次项目培育,完善以原始创新为导向的绩效奖励方式,提升学校承担国家重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产出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的能力。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体系;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建设政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根据平台研究方向培育和组织创新团队,探索“平台-团队-项目-成果”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实行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人员聘任办法;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评估考核与动态淘汰机制。
3.改革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带动作用;聚焦国家和河南省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或企业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共建实体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一批特色新型智库,完善决策咨询类成果产出引导与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模式,实施项目分层管理,调动学院、系、项目负责人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科学设置科研工作评价周期,构建针对学院、平台、团队、个人的分层、分类考核体系;健全决策咨询类成果分类和评价办法;完善以建设一流学科、高水平人才队伍、增强服务能力为目标,激励约束并重的科研评价机制。
(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改革目标:针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规模总量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岗位聘用存在一人双岗、二级学院薪酬分配自主权过小等问题,进一步健全人才引育和聚集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实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突破。
改革举措:
1.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新突破。深入实施“太行学者”“太行名师”等发展计划,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互相衔接的培育体系。以重点(优势)学科为依托,每年选拔一批教学质量好、科研方向明确、培养潜质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建立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吸引优秀人才,稳定优秀人才队伍。
2.完善岗位聘用与评价考核机制。积极推进全员聘任(用)制度,实施以岗位分类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改革,明确不同岗位的聘用条件、职责和权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评聘分开,实施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审制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管理岗位中实行职员制,通过设置一定比例的职员岗位,打造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薪酬分配制度,扩大学院分配自主权,分类完善基本薪酬与基本工作量相对应、奖励绩效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相对应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其激励杠杆作用,营造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的干事创业氛围。建立健全与收入分配相配套的养老、职业年金等体系。
4.建立人才集聚机制。以学术团队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创新人才和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探索建立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新模式,形成项目、人才、资金和平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人才资源聚集机制。注重人才整体效应的发挥,强化对团队、团队负责人的考核与激励,探索团队岗位履职绩效切块新模式。
(五)深化开放办学机制改革,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改革目标:针对现有管理模式不利于深化开放办学、教职工和学生国际化意识不强、视野不开阔等问题,进一步强化开放办学理念、建立教育教学国际化机制,加快开放办学步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改革措施:
1.完善开放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以学院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为核心、国际化项目为带动、国际处管理协调服务为保障的国际交流机制,强化和落实学院推进国际化办学的主体地位。引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国际化评价标准,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完善鼓励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和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等制度体系以及相关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国际化的积极性。
2.深化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推动学校与世界高水平大学或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推进国际科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发挥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对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搭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新平台。围绕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孔子学院项目培育,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
3.加强留学生教育。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建设,实现留学生招生多元化。通过构建学校、河南省及国家相衔接的留学生奖学金体系、探索建立留学生特色品牌,适度增加留学生规模。
(六)深化学校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改革目标:针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不平衡、部门职责交叉模糊、学院办学主体责任地位不明确等突出问题,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改革举措: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学校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明确不同类型学院的规模、服务定位等建设目标,优化调整学院布局。按照责权统一、人权事权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切实简政放权,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探索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学院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学校管理机构进行职能调整和机构整合,优化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探索推动学校管理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转变,提高管理效能。
2.健全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突出学校管理的学术导向,健全学术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机制。强化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议、审定、评定和咨询等职权;明确学术委员会的组成结构,提高非行政职务教授委员的比例,积极推进教授治学。
3.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保持和增强学校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防止和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监督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师生代表大会代表列席有关决策会议制度。
4.健全社会深度参与办学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吸引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促进学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学校理事会在学校办学中的参与、支持、咨询作用,健全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运行机制,完善和落实捐赠资金的奖励制度。
(七)深化保障机制改革,提升办学绩效与服务能力
改革目标:针对财务管理不完善、不系统、学校资源使用效益不佳、校办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深化财务、校办产业和后勤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学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与服务保障能力。
改革举措:
1.深化财务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学校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三年滚动预算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进校院系三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完善校办产业会计委派制,构建学校统一核算和管理平台。
2.创新后勤服务改革。对后勤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后勤服务型实体和经营性实体分离,实现从自主服务为主向自主服务与购买服务相结合转变,形成综合协调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完善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后勤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
3.推进校办产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泰科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对校办企业的统领作用,积极推进校办企业改制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校办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和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理顺大学科技园投融资管理体制,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4.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学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统筹推进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控体系,实现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纵深发展。
(八)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化综合改革提供政治保障
改革目标:针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学校政治稳定;针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活力不旺盛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治校和驾驭改革的能力;针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改革举措:
1.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大宣教”格局,创新方法载体,加强阵地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宗教知识和反邪教宣传教育常态化,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大学精神,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营造心齐气顺的干事创业氛围。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打造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实施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任期目标任务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分类选拔、培养、考核学术型和管理型处级干部。面向社会公开遴选学术型干部,在全国、全球范围公开招聘学术领军人才担任学院院长。探索建立干部校内交流挂职制度。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抓好党建重点工作的整改提升。强化二级党组织在单位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党支部设置,推进党支部组织生活常态化,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其在行政工作和学生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发展党员过程监督、质量管控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健全党员退出机制,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两个责任”,细化责任分工。深入推进在财务、基建、产业等重要部门派驻副处级纪检组长工作;明确二级党委纪检委员由班子成员担任。深入推进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专项监督和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践行“四种形态”,严格执纪问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和机制。
三、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学校成立深化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加强统筹领导,明确责任分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各专项改革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各专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落实工作。办公室和各专项改革工作组要加强全局性研判和战略性谋划,做好综合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筑牢机制保障。
2.把握规律,狠抓落实。各相关单位要深入调查研究,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改革规律,讲求科学方法,明确改革的路径和进度。要健全推进改革的责任机制,各专项改革工作组要强化责任意识、绩效导向和进度督查,制定详细的改革进程,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确保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二)保障师生参与
1.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综合改革方案要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重大改革情况要及时向师生通报,保障师生对综合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调动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监督改革、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使改革能够充分体现他们的诉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增强改革的动力,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全校上下要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形成积极、主动推进综合改革的良好态势和格局,保持推进综合改革的劲头和锐气。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综合改革的领导,增强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宽广胸襟推进综合改革。倡导并鼓励各二级单位对改革方案先行先试,并注意协同推进、分阶段推进。
(三)争取政策支持
学校将认真贯彻中央、河南省和上级部门关于深化综合改革的精神,围绕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同时,针对综合改革涉及的一些共性深层次瓶颈问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汇报,在深化招生考试、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财务管理等方面努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套,为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