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院二级学科资源配置改革实施意见
发表时间:2021-07-07
 

为贯彻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切实提升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关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校院二级学科资源配置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指导,围绕学校新时期战略使命,按照“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改革学科经费、学科队伍、学科条件等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与学校发展阶段及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模式,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

目标导向。以学校战略目标和学科建设任务为导向,将资源配置与目标任务紧密挂钩,实现学科资源的差异化配置。

突出重点。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突出重点发展方向,相对集中配置资源,形成若干学科高地和优势创新团队。

分级管理。明确校院二级学科建设责任,扩大学院学科资源自主统筹使用权,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动态调整。建立以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绩效为核心的考评机制,依据考评结果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

二、改革学科经费配置机制,提高学科建设绩效

统筹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高校内涵式发展经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相关配套经费和其他可自主支配的经费,设立学科建设发展专项,按照使用方向和建设重点分为学科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教学质量工程五个子专项。

1.学科平台建设专项经费。按学校重点建设经费、学院自主建设经费、绩效奖励经费三部分配置,比例原则上为50%、40%、10%。

学校重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跨学院、跨学科公共平台及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公共科研设施的建设。

学院自主建设经费按一级学科建设目标定位、发展水平以及学院对该学科贡献核定,由学院自主统筹用于学科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学院自筹资金用于学科公共平台建设,学校依据自筹情况给予适度配套经费支持。

绩效奖励经费依据学院学科建设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产出及学科竞争力贡献情况配置,由学院自主用于学科建设相关事项。

2.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按学校重点人才经费、学院自主人才经费、奖励经费三部分进行配置。

学校重点人才经费主要用于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教授、国内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或相当水平的高端人才及其团队,以及高端人才后备人选的培养,所需经费实行一人一议,依据议定额度下达学院执行。

学院自主人才经费主要用于青年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及对新进教师的资助。学校按照学院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指标进行配置,由学院自主统筹遴选支持。

奖励经费用于奖励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学院,由学院自主统筹用于人才工作。

3.科学研究专项经费。按学校重点项目经费和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两部分配置,比例原则上为30%、70%。

学校重点项目经费主要围绕学校重点建设领域,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用于培育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或组织开展重大科技预研。重点项目经费一般以项目形式面向全校开放申请或定向委托,实行目标任务合同制管理。

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按学院创新能力与科技贡献核拨,由学院自主立项并组织实施。立项及实施结果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

4.国际合作专项经费。按学校国际合作经费和学院自主国际合作经费两部分配置,比例原则上为40%和60%。

学校国际合作经费主要用于跨学院、跨学科的科技合作项目和重大活动,以及学校直管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交流。

学院自主国际合作经费主要用于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举办国际会议、建设国际合作平台以及实施相关国际合作计划等。

5.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按学校重点项目经费和学院基本项目经费两部分配置,比例原则上为30%、70%。

学校重点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校直管或跨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或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

学院基本项目经费按照校院两级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专项规划、专业建设或教学质量工程实施计划等核拨,由学院自主立项并组织实施。立项及实施结果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

三、改革学科队伍配置机制,做大做强优势学科

按学科建设规划目标,统筹专任教师、科研推广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等队伍资源,在保证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向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的两个层次学科配置,促进形成若干学科高地和优势创新团队。

1.优化高层次教师岗位配置。学科队伍规划与岗位编制充分体现差异化原则,三级以上教师岗位、高层次人才引进指标重点向目标定位国际知名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学科配置。

2.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面向学校重大科研基地和重点建设科研机构,设立专职科研岗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

3.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面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优先配置专职科技推广岗位,适量增加高层次岗位指标。

4.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向学校重大科研基地和重点建设科研机构,增加高级实验技术岗位,引进一批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或选留优秀毕业生充实试验技术队伍。

5.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使其成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军。

6.完善研究生指标分配机制。按照学科目标定位、发展水平和贡献率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优先保障学校重大科研基地和重点建设科研机构、优势创新团队培养需求。

四、改革学科条件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激活学科条件资源、提升利用效能为目的,推动科研用房、试验用地和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配置改革,建立健全有偿使用机制,强化经济杠杆调节作用。

1.完善科研用房配置机制。学校科研用房优先保证国家级科研基地、学校重点建设科研机构(平台)、优势创新团队和重大科研项目使用。科研用房全面实行有偿使用,学院除核定用于教学、办公所用房屋外,均按科研用房收取资源占用费。科研用房收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面向学院收费,学院面向创新团队、科教人员收费。 

2.健全试验用地有偿使用机制。校本部试验用地由学校统筹建设与管理,学院和校管科研机构依据科研工作实际需求提出用地申请,经研究同意后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明确使用年限和收费标准,合同期结束后收回土地。实验用地应向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倾斜,优先保障重大科研项目、优势创新团队需求。校本部以外土地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建设,进一步深化有偿使用。

3.创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按照“学科急需、功能先进、统筹规划、开放共享”的原则,对校院两级学科公共支撑平台进行顶层系统设计、分步建设,逐步提高仪器设备水平。改革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大型设备的统一管理,强化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加大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考核评价,对管理不善造成闲置或使用率不高的大型仪器设备,由学校统筹调配使用。

五、强化实施与考评,确保改革有效落实

1.实施学院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与资源配置全面挂钩机制。学院依据事业发展规划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制定年度学科建设计划,提出资源配置需求。相关职能部门统筹研究学院需求核定学科资源配置方案。

2.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制。学校将学科资源配置和建设任务作为学院年度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实行校院相互承诺、双向约束。

3.健全学科资源配置考评机制。学校对学院学科资源使用及其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绩效评估,考评结果作为学科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