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
发表时间:2020-01-15
 

 

高教信息参考27

 

 

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的开局之年;是新时代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奠基之年。这一年,一系 列重要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回首 2019,系统梳理总结教育领域的前沿、热点与难点问题,有助于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认识、掌 握理论前沿、把握发展方向。

一、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根本方针,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围绕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 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广泛、深入且系统的学习、研究与阐释,深刻认识到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全党全社会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辉煌成果。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方向性。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必须遵循如下总要求:第一,要紧紧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第二,要始终坚持教育发展根本方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三,要务必明确教育根本宗旨,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四,要坚定教育实现路径,即扎根中国大地 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五,要始终明确教育根本目标,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者认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还必须深刻准确把握丰富内涵和根本要求,体现把握时代性、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等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教育铸魂

2019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 纲要》,随后又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推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界主要围绕“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等问题对立德树人价值、 实现路径等展开了充分且深入的阐释和探索。

用立德树人统率人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理解立德树人的“德”, 要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务之急是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大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机制,学校各要素整合的育人机制及学科育人的整合机制,注重各学校阶段活动目标的衔接性,突出活动形式的适切性,保障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建立“三全”育人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有学者认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对加强新 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奠定了基础。有学者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依据、推进路径与内在要求进行了探讨,提出思政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 统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2019 年 3 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有学者认为,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要构建、完善美育价值导向、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形成美育工作有效支撑和推动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 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应坚持和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治理: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总体方向和任务重点。

学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探讨了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相关问题。

有学者提出,《决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新 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刻阐明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2019 年,有学者联系《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等重要文件,对教育现代化战略及其实施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各界重点围绕教育现代化及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价值、任务、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主要观点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和战略任务。

有学者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是我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架构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实施路径,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方法论和内容方面的双重价值。

有学者提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务之急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着力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保障制度。

四、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2019 年,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学者对 70 年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研究。

根据学者对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梳理可知, 70 年新中国教育共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 教育界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初步探索建立社会 主义教育制度。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开辟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现代化迈上新征程, 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学者对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包括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政策与制度变迁、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14 教育、教育督导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多角度的回顾与反思,主要集中在发展历程、经验启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有学者提出,70 年来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有学者提出,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党和国家以教育方针为统领,探索形成一条培养新人的教育进路。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教育任务、宗旨由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向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迈进。教育目标定位由培养“劳动者”向 “合格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延展。教育体系路径以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为根本途径,由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向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转变与完善。

有学者提出,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迈入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全体国民的谋生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五四运动 100 周年:发扬五四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2019 年 4 月 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五四精神”是指“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的实质内涵、促进青年培养等受到学界积极关注。有学者提出,五四精神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概念,被赋予诸多层面的精神内涵,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 多年斗争史、中国共 产党 90 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就能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

我们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有学者提出,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中国基础教育在迈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才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并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变迁规律。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教育要培 15 养具有科学、理性、民主精神的现代人的目标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发扬五四精神,以五四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家国情怀,以五四精神培育新 时代青年坚定理想、立鸿鹄志的远大抱负,以五四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五四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堪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六、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略)

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绩

2019 年 4 月,教育部等 13 部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启动 大会。教育部 4 月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 知》,9 月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 见》,10 月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 2019 年得到了强化,进一步得到了政策支持,学者也就此进行了探讨。

“双万计划”有助于构建一流本科专业体系。有学者提出,“双万计 划”落实关键是,能否创设不同场域目标一致性的政策执行环境,能否调 动基层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学者认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一流本科 教育建设之间绝非简单的对应关系,本科专业建设属于高校的“内政”。

一流课程能够优化高校培养体系。有学者提出,2018 年以来,“以本为本”成为最大共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基本面开始成形。有学者提出了金课的标准,但很多“水课”的学生评价分数比较高,因此课程“黑匣子”需要过程评价。有学者提出,教学要要以德为先,严管严出,守住高校生命线。有学者就高校学生实习制度进行研究,认为实习应回归学习活 动的基本属性,并要构建高校学生实习法律保障体系。

高校内部治理要依据大学章程。教育部近日发函同意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有学者认为,大学行政权力清单制定应内在依据大学章程,唯此才能取得自身的合法性。大学章程治理性未充分显现,其建设应具连贯性,不应随核准发布而结束。

八、职业教育:聚焦重点深耕细作(略)

九、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连同日前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深 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培育“四有”好老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者重点关注、研究的教育领域之一。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有学者提出,我们应该从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民族命运的高度正视和重视新时代教师伦理的建构。治理违反师德行为,不仅先要让纪律和法律的约束硬起来,还要让监督的触角更加敏锐。面对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着力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师范专业认证,建立质量标准体系。2019 年 8 月,教育部办公厅发 布《2019 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的通知》;10 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学者认为,专业认证应采取专业去实体化、学科实体 化、课程模块化、教学学术化等措施。

建立完善教师国家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体系。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三位教师获得“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引领新时代全国教师队伍建设。于漪曾说,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高铭暄教授潜心刑法学教学科研的精神,把自己对党忠诚、对法学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作为推进刑法学新发展的强大力量。辞世的卫兴华生前说过,“我们这一代,更不用说老一代,首 先考虑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人民的幸福”。

十、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呈现新特征

2019 年 10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 意见》,这是指导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围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育科研质量、推进教育科研治理现代化等,学界展开讨论。

教育科学呈现新时代特征。教育学者们对新时代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任务、工作机制、评价方式、保障机制、素质要求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释,并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全球科研 出版体系获得迅猛发展,近年来呈现出四个显而易见的主要趋势:科研支出和发表总量快速增长;研究活跃国家数量上升;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和比例增长;研究领先国家多元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科研战线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坚定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树人、体现中国特色、 突出质量导向、加强队伍建设。

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向。有学者认为,面对人工智能的直接正面冲击以及对人类生存的挑战和潜在危险,目前学界对教育科研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行政命令的推介,一线教育科研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远远不够,讨论也才刚刚开始。对于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还缺乏更多、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教育科研大有作为。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战线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牢牢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教育科研治理水平、创新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彰显新作为、展现新气象。(本文撰稿: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李孔文、副教授刘继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淑芳、牛楠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亚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霍丽娟,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余庆)

(《中国教育报》2020 年 1 月 2 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