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德:新时代教育变革须“五维转型”
发表时间:2021-01-27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就教育行业而言,新时代教育究竟要怎样变革才能让中国成为教育强国?

古今中外,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新时代的开启都是从教育改革开始的。2500年前,奠定中华文明千年基业的是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正是孔子所开创的从周朝的贵族教育走向民间的教育,才有了隋朝之后延续13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发展最成熟的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近代中国开启追赶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始的。服务于革命时期的新型教育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中国革命的先导。其实,这种方式的教育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育是新时代的开启者,也是世界文明演化规律的推动者。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受到社会关注度最高、牵涉每一个家庭的是教育。今天,我们的教育问题已不是局部问题,而是一个迈向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这将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时代性的改革。

从做事教育转向做人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做人教育缺失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显现。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学科大规模发展的同时,而服务于做人教育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在某种程度上被冷落。满足做人教育的人文、道德与价值等教育的滋养在一定程度上短缺,容易让学生失去生命坐标: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德育人的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中国迈向新时代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新使命。

迈向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有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所以,基础教育改革是奠定中国未来基业迫在眉睫的重要大事。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做事教育向做人教育的转型,是一次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全面的转型。

一、在教育主体上

面临着从单纯依靠教师向家长参与的教育转型。做人教育是家庭不能缺位的教育,家长的上行下效与亲情之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家长的角色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也是不能花钱购买的。局限于做事教育的思维,让我们误认为只要有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虽然知识是可以购买的,但滋养人的亲情之爱、做人之德是金钱买不到的。

二、在教育方式上

面临着从局限在教室的知识教育转向生活、社会和自然的行为教育。做事教育是满足知道的教育,知道了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但做人教育仅仅做到单纯“知道了”是不够的,还要明白道理并践行,做人教育是行为养正、习惯养成教育,由此决定做人教育是以社会为课堂的生活教育、以自然为教师的系统性教育。

三、在教育制度上

从大规模、集中式、标准化的教育制度向小规模、多元化、多样性教育转型。今天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教育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些过度专业化的问题。大学教育侧重于专业化学习的做事教育,如果一味将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推广到基础教育阶段,这容易导致做人教育的失灵。因为做人的教育是准家庭的亲情教育,这种教育决定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教育是小规模教育。大规模教育就会稀释、影响儿童所需要的有温度的亲情教育。以社会为教室的生活教育、以自然为教师的系统性教育,决定了这种教育一定存在乡土化、多样性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出生的地方是儿童时期必须完成生命连接的地方。

四、在教育内容上

面临着从无根现代化教育向扎根的现代化教育转变。做人的教育就是要回答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什么样人的教育。回答我从哪里来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中国人的教育,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几千年文明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做好中国人的根。这个根性教育是必须在儿童时期完成的。根深叶茂,如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基础教育中,是迈向新时代做人教育的必学内容。

五、在教育空间上

面临着从单纯城市化教育转向教育回归乡村、教育复兴乡村的转变。做事教育的优势在城市,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向城市集中的原因。作为中华文明之根的乡村,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天堂。缺失乡村教育的中国教育是无根的教育,缺失乡村教育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缺少教育的乡村不叫乡村,叫农场。如何振兴乡村教育,让教育回“村”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大趋势,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作者张孝德,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