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要坚持“分层分类”,既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承载国家使命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一大批适应“一带一路”基础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015年8月,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而,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特别是有些人对“211工程”“985工程”这样的重点支持政策提出了质疑。同时,由于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造成就业单位对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高校学生产生歧视。这都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竞争和长远的健康发展。
因此,“双一流”建设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为引领,要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大贡献。
具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首先要特别强调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在确定“双一流”建设给予哪些学校重点支持和支持力度等问题时,一定要重点考察该大学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此外,“双一流”建设对内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对外则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高水平大学要坚持“分层分类”,既要培养通晓国际规则、承载国家使命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一大批适应“一带一路”基础项目建设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我们要以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同步发展,支持各类高校与我国“走出去”的行业企业实行合作办学。做到培训围着项目走,在项目建设所在国办学,把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