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研究
发表时间:2012-10-06
 

【原文出处】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人类社会已跨入2000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看作当务之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面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大业,我们面临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1] “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因此, 要落实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必须十分重视人才问题。面向21世纪,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把培养跨世纪人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纷纷制订有关“培养工程”的规划和措施,其中环境问题对人才成长的影响极为重要。因此,我们从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这一侧面出发,就“环境对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人才环境的构成”、“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现状”、“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一些看法,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环境对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人才的存在与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才在成长过程中,无不与周围一定时间、空间中诸事物发生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就构成了人才成长的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作为条件,外因对于人才的成长,自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 对整个时代的人才来说,环境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历史上有的时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有的时代则是万马齐喑。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说,在于环境。我们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巨人只能产生在需要巨人并且能够产生巨人的时代。即使像马克思这样罕见的天才,也只有在英国,才使他得以成为这样的伟大人物。李卜克内西在说到这一点时指出:“马克思依赖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条件的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没有这个环境和这些条件,他就不可能成为他这么一个人物。他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好地证明了这点。”[3]因此,从根本上说,是“时势造英雄”。

    时代对于人才的意义,就在于它以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环境,为人才提供生长的土壤和活动的舞台。正如鲁迅所说:“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4]“天才”如此, 一般人才也是如此。自然,对于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立志成才的个人来说,不应该寄希望于天赐良缘,坐待时机,更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去努力创造条件。但是从人才学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要认真考虑如何为大批人才的顺利成长造成良好的环境了。

    二、人才环境的构成

    既然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就非常有必要对人才环境的构成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优化环境。

人才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社会环境、周围环境、结构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表现为社会科学道德水准的舆论环境等。这些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才成长,否则,会贻误、摧残人才。

    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科技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为科学创造和人际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反,如社会动乱,基本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都无法保证,科学研究和人才的成长就更无从谈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处于相对安定时期,科技在美国获得了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据统计, 战前美国获诺贝尔奖金者仅16人,战后到1981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金者113人,跃居世界榜首。[5]在我国十年动乱期间,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停滞,人才政策上的颠倒,特别是把知识分子当成“臭老九”,甚至受到打击、摧残,贻误了一代人才的成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日趋繁荣,人才政策不断完善。特别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大大促进了人才成长,因而涌现出大批成就卓著的人才。

周围环境主要指学校、工作单位和家庭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科研水平、学术气氛、教育质量、家庭成员的思想观点、教育能力、经济生活状况等。实践证明,学校,特别是大学环境的构成因素,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定向性的作用。对大学跨世纪人才来说,其世界观已基本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为其一展鸿鹄之志提供了保险锁,保证其循道而行,激流勇进;较高的科研水平,浓厚的学术气氛,为其撷取理想之花提供了催化剂和加速器,等等。工作单位的构成因素对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有决定的意义。家庭是人才成长重要的空间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达到滴水穿石的功效。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家庭熏染最多最深。

结构环境,是指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的其他人结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任何人才都是在一定的人才系统中成长,都需要人才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既是获得最佳群体效能的先决条件,也是每个人才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人才结构合理,人才配备得当,各得其所,就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又在感情上协调一致,同心同德,就使每个人才都获得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大批人才的造就才有可能。相反,必然影响人才的成长,更不可能造就出一大批人才。

    人才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一代人才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因为通过调节和改变人才队伍的年龄构成,形成一支合理的年龄梯队,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的作用,又可以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的后续力量,使人才队伍接续不断,造成“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人才繁荣景象。而且也有利于防止人才队伍老化,使整个社会的人才队伍,始终处于人才的最佳创造年龄区间。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必定有利于促进当代人才的成长。

总之,人才环境的构成是复杂的,各种环境因素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互相交织、共同作用,影响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现状分析

    为了准确把握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状况,我们对山东省13所高校600名50岁以下优秀管理干部和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条件、 生活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人才投资、人才教育培养、现行职称评定、人才考核、人才流动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查阅、分析了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1.工作条件。通过调查,85%的同志认为工作条件有较大改善或稍有改善,但总的条件不能令人满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高校跨世纪人才工作的手段。据对600 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问卷调查,只有一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属于90年代国际水平;属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占12%;属于一般水平的占67%;使用比较落后仪器设备的占21%。这些数字表明,高校跨世纪人才所使用的教学、科研工具和实验手段是落后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2 )图书资料。图书资料是进行科学创造的食粮, 是获取最新技术信息的渠道。 据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调查, 图书资料能够满足教学研究工作需要的占8%;基本满足需要的占57%;不能满足需要的占35%。 这里应特别指出,越是高新技术、工艺,图书资料越缺少,这是技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为高校跨世纪人才提供多方面的足够的图书资料。(3)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是高校跨世纪人才从事教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据对600 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调查结果表明,能重点保证研究经费的占11%;与需要研究经费有差距的占73%;没有经费无法开展工作的占16%。这就说明,尽管高校跨世纪人才创造巨大的效益,但他们研究工作需要的经费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4 )人员配备。由于用人制度统得太死,人才不能合理流动,专业结构和智能结构都不够合理。据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问卷调查, 人员配备有助手的占31%,主要集中在校、处级行政领导上,而工作中需要配备助手而得不到解决的占69%。

    2.生活条件。这里主要指高校跨世纪人才的月人均收入、住房面积和医疗待遇等。据对600份问卷调查, 高校跨世纪人才认为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的占30%,略有改善的占54%,无多大变化的仍有16%。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1)月人均收入。根据600份问卷调查,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家庭每人月均收入在200~599元的占51%;600~1000 元的占49%,从目前的物价状况、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来看,高校跨世纪人才的人均收入较低。至于与国外杰出科学技术专家的收入相比,更是相差悬殊。(2)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住房是目前高校教职工的老大难问题, 也是高校跨世纪人才的老大难问题。尽管近几年高校教职工住房有了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据对600份调查问卷分析, 现在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的占5%,11~20平方米的占44%,21 ~30平方米的占45%,30平方米以上的占6%。(3)医疗条件和健康状况。据对600份问卷调查分析,高校跨世纪人才能够得到优诊的占12%, 无任何照顾占88%。从健康状况看,健康的占41%,比较健康的占59%,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高校跨世纪人才如果身体失去健康,将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还应当指出,高校跨世纪人才的生活状况还有许多无法用数字反映的问题,这就是他们日以继夜地东奔西跑,忘我拼搏,冷落了家庭。但是,他们的家庭能够理解,并积极支持这些人才奋斗和创造业绩。

    3.人际关系。这属于软环境,主要指高校跨世纪人才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本单位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外单位之间的关系等。据对600 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问卷调查,社会兼职1~3项的占65%,兼职4~6项的占8%。 这些数字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跨世纪人才受到多方面组织和人士的信任和拥护,人际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跨世纪人才的社会负担过重。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1)有些领导不关心、不支持高校跨世纪人才。 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 其中对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政治、业务、生活关心程度的回答:“非常关心,能基本解决问题”的占20%;“比较关心,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占54%;“一般大部分问题要自己解决”的占25%;“很少关心,即使反映问题也久拖不办”的占1%。(2)单位同事之间漠然处之,甚至歧视嫉妒。据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其中对当取得成绩或成果时, 单位同事表现为“漠然处之”或“嫉妒”、“拆台”的占24%。我们发现高校跨世纪人才对“工作中最大的烦恼”,填写“人际关系复杂”的占10%。这些情况表明,高校跨世纪人才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待改善,虽然不是轻而易举即能解决的问题,但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4.社会、经济地位。根据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87%的人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高校跨世纪人才社会地位不高”这一说法;98%的人完全同意或基本同意“高校跨世纪人才经济地位偏低”这一说法。高校跨世纪人才由于年纪轻,在本已不高的高校地位中,只能属于中下位置。这种局面直接导致部分高校跨世纪人才不安心本职工作。

    5.人才投资。人才投资主要是指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人才投资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保障, 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首要环节。 据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高校跨世纪人才中有92 %的人认为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够,54 %的人认为单位对职工教育的投资不够, 有21%的人认为个人对自身培训投资不够。由此可见,在高校人才投资方面,政府和高校应加大投资的力度。

    6.人才教育培养。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把技术知识的陈旧率提高到一个惊人的速度。高校作为知识经济前沿基地之一,就必须加快更新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然而创新培训在高校的人才开发中的地位不高。据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问卷调查,34 %的人认为对适应新的工作能力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48%的人认为对寻求新发展方面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有47%的人认为对了解最新知识和技术信息方面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这表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才作为知识和信息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高校应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的需要。

    7.现行职称评定。据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的问卷调查, 高校跨世纪人才对单位评定职称中影响因素评价中,认为实际做出成绩和有工作能力占66%,学历和在单位资历占26%,人事关系占8%。 由此可见,单位在评定职称中是注重在实际中做出成绩和有工作能力的。但在职称评定中存在看学历、资历及人事关系的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

    8.人才考核与人才使用。在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中,不少人反映:现在学校的考核结果未能与人才使用结合,未能同人员升降奖惩挂钩的占17%。这说明当前高校人才考核多数同志尚不满意。考核政策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无法形成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9.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据对600 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表明,在人才使用中,竞争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形成,突出表现在人才使用中缺乏优胜劣汰的机制。高校跨世纪人才认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成功的只占11 %,这一比例是较低的。 本次研究还对高校在聘任使用人才中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作了评价。调查认为,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在聘任使用人才中起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人际关系等因素却排在较前;而开拓创新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等因素却排在最后,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10.人才流动。

    (1)人才市场机制没有形成。20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机制的引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一样。这次调查,对现行的人才市场机制、政策和运行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评估。对人才市场机制建设、有关政策、运行条件、人才中介机构认为好的只占10%,这说明人才市场机制和政策不够理想,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人才兼职流动政策成功率低。据我们对600名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认为人才兼职流动政策成功的只占4%。可见, 绝大多数人认为兼职流动政策是不成功的或不清楚的。

    综合上述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十种现状评价,可见,高校跨世纪人才对改革现行人才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四、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

    (一)优化工作生活环境

    工作生活环境要优化,首先就得提高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待遇。政府部门要敢于破除行业攀比的不正之风,加大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工资待遇,真正做到按劳取酬,这样高校跨世纪人才队伍在规模数量上才能稳定,在梯队结构上优化才有可能。其次,要努力改善高校跨世纪人才的住房条件。大庇“寒士”,安居才能乐业。解决的办法可通过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渠道共同分担的集资办法来加快高校教师住房建设的步伐,但根本的办法还在于国家增加投入,各级政府要重视这一问题。三是努力改善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工作条件。国家要增加对高校的教育投入,要给高校跨世纪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提供图书资料,设立高校跨世纪人才专项基金,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有自我提高、深入研究的场所,并力争做到在国内处于突出地位和领先水平。最后,加强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政府和高校要定期对他们进行检体,防病于未然。

    (二)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发展环境是指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才活动的内在规律,以人才管理学等边缘科学为依据,创造优秀人才得以脱颖的环境。优化高校跨世纪人才发展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政治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高校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最佳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现了战略重点转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生机盎然,出现了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在我们这次进行高校跨世纪人才问卷调查中,各高校推荐的高校跨世纪人才,是近二十年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跨世纪人才本人也无不称赞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繁荣是他们得以发挥聪明才智的有利条件。

    2.政策环境。教育政策是激发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的催助剂。先进的教育政策的鲜明特点是反映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劳动特点,引导和鼓励高校跨世纪人才积极进行创造。人才的劳动是一个创造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剔除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教育政策只有遵循自身规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才能促进教育繁荣和加速人才成长。学术民主,争鸣自由,双方或者几方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争辩比较,发现不足,促进探索,并在反复实践中取得经验,获得成功。党和国家以及高等学校为加快培养高校跨世纪人才,必须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创造,破格提拔;二是国家、省市、高校设立多种基金,为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提供物质支持;三是评选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3.社会舆论环境。社会舆论是影响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渗透力最强的社会因素。它可以引导和激发人们向科学进军,为科学献身,也可以诋毁科学,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至今人们不会忘记,在十年动乱期间,“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社会舆论,把钻研技术视为“白专”道路,把广大教育工作者诬为“臭老九”。相反,“白卷英雄”成了社会舆论颂扬的对象。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显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种社会舆论环境大大激发了人们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竞相奋发学科学、学技术,攻克科技难关的豪情壮志。当前,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氛围,为高校跨世纪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4.群体环境。有好的群体环境,人才不受外界干扰,而潜心研究业务,提高水平。高校跨世纪人才群体环境是:(1)领导主动关心, 经常为其排忧解难,给予支持。每个领导都交上几个高校跨世纪人才做知心朋友,经常往来谈心,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思想疙瘩,听取意见,改进学校工作。(2)同事间团结和谐,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业务上出谋献策,促进提高。(3)人人积极向上, 使人置身于不进则退的环境中,把全部精力用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深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而不能使人感受到妒忌,积极向上会受到讽刺挖苦,因而感到前进阻力太大,有志者则调出,无志者则撞钟混日子保太平。   

    (4 )领导引导、协助形成交流、研讨的浓厚学术气氛。

    5.心理环境。高校的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尤其是跨世纪高校人才,则有着比普通同龄人更多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因此,高校首先要优化心理环境,强化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专业技术岗位引入竞争机制,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强化聘约管理,加强聘后考核,坚持优胜劣汰,使职称评聘工作尽快走出一次复一次的处理遗留问题的怪圈,逐步形成一套公正评价、合理使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聘任制度。总之,要在高校这个空间上创造一个适合高校跨世纪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6.校园文化环境。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在事业上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作为高校的领导,要为高校跨世纪人才创造一种文化环境满足他们的第一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为人才在事业上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这是留住高校跨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进步的校园文化必定是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利益和心愿的,必然能在高校形成良好的环境,树立起良好的高校形象。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高校跨世纪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鼓励和支持高校跨世纪人才在学术上大胆创新,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三是要杜绝打击和压制人才成长的现象;四是要讲正气,清除内耗,倡导和谐共进,铲除歪风邪气滋生的土壤,使高校跨世纪人才群体互补效应不受影响,群体协调效应不被减弱,形成对其成长有利的微观气候。

    7.竞争环境。良好的成才环境需要有一种压力逼身、催人奋进的竞争环境,松驰、疲沓的环境是很难造就人才的。我们党历来有提倡和鼓励竞争的优良传统,早在战争年代,就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敢拼,打胜仗,争第一,夺红旗”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保持战争时期的那股热情,那股干劲,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只要这样,在高校才能打破以时间划线、论资排辈的不合理规定,树立机会均等、以能定职、按级晋升、赏勤罚懒、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有利竞争的良好气氛,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在世界每一个专业学术领域内,冲在最前沿的“尖兵”,差不多每隔三五年就要易人。近年来流行着一句“各领风骚两三年”的话,建立竞争机制,可以促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局面。

    8.信息环境。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指出:“要有效地生活就要有足够数量的信息。”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信息量成倍增加,一个人如果不接触、占有和运用足够数量的信息,是无法成为优秀人才的。所以,要使高校跨世纪人才顺利成长,必须把信息环境的创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适应人才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才活动提供到国内、国际学术舞台上去竞争和较量的环境,使人才既可作为信息“接收站”,不断获得信息,扩大信息容量,加快观念更新,提高质能;又可作为信息“发射台”,充分发出自己的信息,在比较中脱颖而出。其次,为适应知识经济和我国21世纪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利用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或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培养培训大批高校跨世纪的人才。

    9.交流环境。对于高校来讲,人才交流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于国于校均有好处。人才只有处在一个不断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健康发展。交流要成为一种制度,保证纵横向的交流定期进行,而且要给人才以选择去向的权利。这样,首先保证了那些在本校专业不对口、不需要、不适应的人,在其他高校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达到能级对称,适才适用;其次,人才在交流中,通过实践,各高校人员的思想交流,会形成“杂交优势”,提高能量;其三,可以避免各种埋没和压制人才的现象。因此,在高校人才交流中,同样存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跨世纪人才血液新鲜,充满活力。

    10.立法环境。即人才管理要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法律、法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人才法规。因此,要保证高校跨世纪人才的健康成长,必须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实现高校跨世纪人才制度的法律化、规范化。当前,亟需建立严格的、必要的高校跨世纪人才管理法规、法令、条例等,根据各种社会条件的成熟程度,尽可能及时地将应兴应革的事情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使高校跨世纪人才管理工作逐步地、稳妥地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造成一种创造财富受到整个社会赞扬和保护的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致谢]本文得到山东省高校工委的领导及有关高校组织部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谢意。

【责任编辑】牟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2~10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3]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6.

[4]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66、169.

[5]刘树明. 科技人才素质结构[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