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
发表时间:2011-12-11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

【摘要】:现代大学诞生在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而生,逐步形成普遍共识,并影响至今。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西学东渐中孕育和成长,是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化的产物。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借鉴西方现代大学关于“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普遍共识,吸收其合理性,又要立足中国国情,融入中国特色,才是科学和辩证的态度,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范明(1956-),男,江苏金坛人,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文章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

伴随着最早的现代大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应运而生,传播并影响至今,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从清末 “西学东渐”之初到21世纪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并积极从滥觞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推动着办学理念更新和大学治理创新。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冲击影响和逐步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过程,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相互碰撞、批判吸收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现代大学制度演变

(一)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端。在中世纪行会组织方式的影响下,中世纪大学内部管理组织和学术组织带有明显的制度性。中世纪大学周旋于“皇权”与“王权”之间,从教皇和国王处获得特许,享有广泛自主权,成为自由研究学问的场所,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学位等级等一系列制度,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探寻真理这一独特社会场所的内涵本质和运行规则,为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传承,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在威廉洪堡的领导下,德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柏林大学“确立了彪炳世界高等教育史册的‘大学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①,不仅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进一步扩展大学职能。正是柏林大学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适时回应了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呼唤,因而崛起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共振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沿袭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办学模式。五四运动后,中国逐步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中国大学方才追求建立具有自治权和学术精神的现代大学,推动了西方大学制度在中国的扎根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发。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未公开发表的《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提出没有办学自主权、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任校长的鲜明观点。胡适则在他著名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提出要建立“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设计先驱对学术自由与民主的执着。1929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组织法》明文规定:“大学校长不得由官员兼任”,明确倡导政、校分开,大学自治。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由人民而办,为人民而办,获得了新的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权,高等学校基本没有办学自主权。所谓“大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非独立的办学实体。在革命第一的年代,中国大学的职能被窄化为仅仅剩下政治职能,而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中国大学转而又依附于经济,独立性还是难以谈起,极大地束缚了大学独立、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经济、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更加重视,需求更加迫切,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培养造就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以国际化视野主动接轨世界,在更加开放中向世界高等教育取长补短。因应这一趋势,首要的就是借鉴全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大学制度。

(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交融科学人文精神的需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两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21世纪是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的世纪, 只有对大学传统意义上的办学育人思想、 内容、方法、 手段开展新的革命,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育与人文精神、人文艺术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人才。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本质是弘扬大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传统,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精粹的同时,吸收融合世界文化的精粹,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努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当前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三章,对“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行前瞻式规划,其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节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等进行了极其精炼的阐述。

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被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再次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

三、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至今仍然是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热衷的话题。陈德敏、林勇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③前者是指大学外部,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与大学的关系;后者是指大学内部,规范其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张俊宗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发展逐步依赖知识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借以促进大学高度社会化并维护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结构功能规则体系,等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④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内涵的探讨,也是仁者见仁。王冀生提出,学校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特征,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校长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标志,科学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求。⑤张应强、高桂娟提出,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内协调”和“外协调”的集中体现。⑥王洪才提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包括:开放性(大学不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搞所谓的纯科学研究,不搞象牙塔学问)、自主性(大学具有自主抉择能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参与性(大学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也指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管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和自律性(大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学术晋升制度、学术招聘制度、学术规范制度和学术审查制度,能够在行为上做到完全的自律,而不需要外部进行监督)。⑦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概念需要从个体和整体两个角度进行关照:从个体角度,现代大学制度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办学传统、思想积淀、组织结构、规章规则等;从整体角度,现代大学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发展的一整套体制系统。而在内涵上,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所蕴涵和传承的共性理念和精神,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特征,包括前面提到的 “大学自治”、“校长治校”、“学术自由”。

就中国高校而言,在大学制度上已有法律法规涉及。1996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8年,《高等教育法》则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并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2007年,中央召开的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高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非常贴近中国和中国大学的实际。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这个国情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中国化的产物。因而,必定包括两个基础:一是从西方借鉴来的普遍共识,二是中国本土特色。首先,从普遍共识的角度,中国大学需要处理好与自身相关的若干关系。袁贵仁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非常切合大学实际。笔者则认为,大学应当处理好四种关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自主性),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独立性),大学与大学的关系(互补性),大学组织内部关系(协调性)。

其次,从中国特色的角度,中国大学与西方现代大学最大区别在于:不仅需要处理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 的问题, 而且更加需要处理好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这一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问题。

四、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普遍共识和中国特色着眼。在普遍共识方面,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对应着“办学自主”,需要回答好“自主性”问题;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对应着 “学术自治”,需要回答好“独立性”问题;大学与大学的关系,对应着“竞争自发”,需要回答好“互补性”问题;大学组织内部关系,对应着“经营自觉”,需要回答好 “协调性”问题。笔者认为,这“四自”是现代大学制度应有之义。在中国特色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当今中国大学为例进行深入观察,在 “办学自主” 方面,大学自主权缺失,政府对高校具有直接的权威的限制作用,高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在“学术自治”方面,市场经济的规则、利益诉求的干扰,使得功利化的价值追求不同程度存在;在“竞争自发”方面,优质资源一味向传统名校、强校集聚,导致教育不公现象屡见不鲜;在“经营自觉”方面,行政化倾向严重,指令多、计划多,人事分配、资源配置制度呆板。而在“办学方向”方面,也面临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课题。

(一)着眼普遍共识

1.倡导办学自主。“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是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同志在听取科教文卫体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时,对中国大学现状深有感触的一个基本结论。我们倡导办学自主,一是需要政府重视。大学“婆婆”多、条条框框多,放不开手脚的不正常现象,围绕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予大学在招生收费、专业设置、合作交流、机构设置、岗位设定、收入分配等方面充分的自主权,通过统筹协调、评估监督、指导服务等方式,依法对大学实行宏观管理,让大学真正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在自主办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和能力。二是需要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利。这绝不是照搬西方的“大学自治”,而是有其前提条件的。《高等教育法》在表述大学办学自主权时,用了“根据自身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等限定性条件状语,说明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依照法律和国家规定,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进行。

2.倡导学术自治。学术自治是回归大学之道、奉守学术至上的精髓所在,是大学精神的灵魂。我们倡导学术自治,一是思想独立。要求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知识分子、管理者等具备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拒绝与非科学的东西合作,严守学术道德底线,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治学,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二是教授治学。即教授具备研究学问、坚守学术和思想底线、独立探索真知和思考表达的权力,拥有通过学术组织参与学术活动及评价的权力,并承担人师、人友、人范、人梯等多重角色。三是校长治校。

校长治校以思想独立、教授治学为基础。即甄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术造诣、广博的学养学识、丰富的教育实践、健全的心理素质,懂得教育科学和规律,具有自己独到办学理念的学者、教授,依法独立负责地治理大学,遵循教育规律,维护学术独立,发展大学之道。

3.倡导竞争自发。2010年11月19日 《科技日报》 八版刊载署名文章 《创建一流大学需要真正的竞争》, 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大学之所以表现差强人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真正的竞争”。我们倡导竞争自发,一是大学要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竞争主体,主动面对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开展自发竞争。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广泛的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知识更新的竞争, 活跃学术交流氛围, 推动科技研发攻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大学在激烈竞争当中,既强化主动参与、积极竞争的意识,也在服务社会中促进自我提升,逐步优化大学布局和专业结构,形成高效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不断满足社会对多层次教育资源和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建立社会公认的权威的大学评价机制。不能简单用衡量顶尖级大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大学,也不能用教学评估、学科评估、科技评估等若干评估来不断干扰大学的正常秩序,而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广泛吸收社会参与,采用分类定期评估的办法,对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大学,开展每若干年一轮的综合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倡导经营自觉。 现代大学正由 “管理时代” 向 “经营时代” 转变。大学的生机与活力,源于改革,贵在创新,重在自觉经营。我们倡导经营自觉,一是强化战略管理。在对教育本质、办学规律、时代特征和自身实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并指导未来发展战略思想、目标、步骤和措施的制定。二是强化质量管理。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中心工作,要把教学科研作为现代大学质量管理的核心,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科学研究质量保障制度。三是强化科学管理。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水平;倡导人员特别是干部合理流动,注重 “民主推荐突出公认度,竞争上岗体现透明度,考评环节强调真实度”⑧,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管能教”;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进一步传递发展压力;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共享和效能考评体系。四是强化民主管理。充分发扬民主,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和涉及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术工作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的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联系师生的纽带作用,及时掌握基层的强烈呼声和合理诉求;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着眼中国特色

构建中国大学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在尊重和吸收高等教育普遍共识的基础上突出 “中国特色”。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中国大学区别与其它西方国家大学根本特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在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党对大学事务的领导。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高校的三大职能:一是全面领导职能。党委在高校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方向、总揽全局,谋划发展、科学决策,用好干部、协调各方。二是宣传教育职能。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组织动员职能。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以共同的政治信仰、价值标准、发展愿景,凝聚全体党员,带动广大师生,有效激发归属感、事业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优良的党风正校风、带教风、促学风,为推动大学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性质和要求决定的,是我国大学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选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内涵是: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统一领导学校工作,集体研究重大事项,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党委领导重在决策,校长负责重在组织执行。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这是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根本保证。

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理顺关系,办好事、办成事,实现党对学校的领导。对于学校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由学校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学校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由集体讨论决定后,由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三是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广开言路,集中民智,并充分发挥专家组或专业委员会的决策咨询作用,做到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没有充分调研不决策,没有专业论证不决策,没有比较方案不决策。

注释:

①熊华军.洪堡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诞生[J].航海教育研究,2004,(3):21-23.

②甘阳.华人大学理念九十年[J].读书,2003,(9):3-13.

③陈德敏,林勇.初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④张俊宗.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⑤王冀升.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高教探索,2002, (1):13-18.

⑥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

⑦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41-44.

⑧范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高教,2008,(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