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观念与新教育精神
发表时间:2012-02-27
 
周国文
摘要:面对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呼唤健全完善的大学观念尤为迫切。其中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契入是英才教育的关键。而新教育精神的倡导与塑造不仅是对大学真正生命与活力的激发,更是对人之全面和谐发展的促进。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场所,也是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在市场经济甚嚣尘上,教育也危险的被当成产业来经营的今天,大学教育观念的倡导与树立是极其关键的。毕竟“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①大学对青年的塑造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的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特定技能,而且要唤起青年人对造求知识与真理的无限兴趣,并赐予他们对生活与工作的正确态度。就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所说的:“而大学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符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生们总是潜心地寻觅这种理想并时刻准备接受它,但当他们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②大学的理想和观念对青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强烈的示范作用,它能佑导大学生如何求真求善求美。当然智力上的丰富还仅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在心灵上的成熟,包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能够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能够体悟学习的真谛何为,能够找出日常生活的正确指向,能够感受到来自灵魂的每一次颤抖,并真正景仰超越性的人生风范。
  应该说创新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大学教育的关键。“哲学家与教育家的全都职责在于根据现时的条件而不是且去的条件将真理、善良与正义的永恒理想付诸实用。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希的法则。昨日的答案不适用于今日的问题——正如今天的方法不能解决明天的需求一样。”“永恒的真理如果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赋予新的意义,就既不是真理,也不是永恒的了。”③大学应给学生真正的思想与科学方法,思想的真谛在于引导青年走正路、对超越性的事物保持恒常的信心,而科学方法是教给年青人以理性与善于应用理性的力量。可见,大学的人文性、学术性与综合性是与大学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的三个特征。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因此在“在人才培养上,大学无不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追求,以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专才。”④作为英才摇篮的大学,在坚持其清纯朴实之本性的同时,应该更多的锻铸其淳厚博大的学府气质。它既是“民间的世俗教会”,又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它既是年青人向年长者学习知识与人格的象牙塔,又是保持文化品性与教育理念的思想前沿地带,也是充满活力、热情与理性的乐园。
  尽管现实的大学存有令人遗憾的功利气息,也留有技术主义教育取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危险,“但是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气氛;它告诉我们,有一些问题应该被每一个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它给出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区别;它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提供在极高的水准上讲行讨论的模式;它蕴合奇迹,预示在分享奇迹中产生的友谊。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存在的活的证明,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他们有权威,但不是来自权力、金钱或家庭,而是来自能够赢得尊敬的天赋。他们相互之间、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是奉献给纯粹理性的。它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将自身与平等自由观念融汇为一体的人才会产造这种感情。”⑤这就是我们期待并赞许的新教育精神,并渴望着它早日在我们的大学里得到景仰与普及。
  时代要求我们相信大学观念“是使我们国家的生命得以延续,是将我们经过历史烈火考验的最优秀文化传给青年一代。”“我们不能总是为我们青年造就美好本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⑥因此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基本目标与使命。它要扩展人的精神视野、深化人的人文素养,激发人的想像力与创造空间,完善人的人格魅力。它在坚持高举科学民主与客观的旗帜,抓好技术主义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倡导与推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它无疑也是我们期待的新教育精神中的一脉,“其实这不单是美国大学的做法,也是欧洲许多大学长期积累的一项经验。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要使当代人深入地返回历史,重温传统。人往往只有在深深地沉浸入历史和传统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性和伟大性,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从哪里来“的深刻涵义。”⑦令人忧虑的是,现代社会文化生产的功利性倾向对教育的内在理念危害甚深。审视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平庸化与工具化的趋势在人才竞争的流水线上愈演愈烈。洪堡特式的现代大学理念:既强调大学的包容性,又拒绝知识简单的功利性;既强调大学的清流化、中立化,去除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与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形象;又注重高等教育的综合性,在文理并重的氛围下加强知识的融合。可惜这种理念与现今社会的潮流日渐背离。大学城里的精神粗鄙化现实,不仅造成的是教育质量的下降,而且是对大学人文氛围的严重污染。
  因此,新教育精神的培养在媚俗之风甚行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要使大学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善于思索的人与善于行动的人都必须去除傲慢与偏见。他们要有超越于利润之外的新教育精神,要有全心全意的献身品质,要有纯正的理智与勇气,要有民主的胸怀与对自由的承诺,要有平等的意识与自我实现的精神,要有信心改变世界以达到更美好的境地,要保持开放与进步的潮流,要积极迎接新鲜事物的挑战并及时作出调整,要鼓励学生善于思索并养成问题意识,并具有自我反省与反思的能力与习惯,并努力倾听来自社会与人群的声音,以沟通与传播永保人之幸福的真理,并启迪真善美气质在人间的源远流长。它还要有宽容异己的包容心,与对理想执著不渝的追求,关键的是选择完美健全的教育内容和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的知识路径。而且,新教育精神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魂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⑧可见,新教育精神注重的不仅是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且是立足于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当然,它并不反对竞争制度,不忽视对人之个性的成全,不抹杀专门化知识的传授,不拒绝工具理性的普及,但是它更欢迎一切开启民智的知识、真正的有良知的学术,以至于周流不滞的文化生命。
注释:
  ①见《大学活叶文库》第一辑第7页《大学的观念》雅斯贝斯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②同①③见《大学活叶文库》第二辑第24页“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节)罗斯福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9月版
  ④见《学问中国》《中国进入教育世纪》第244页杨东平文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版
  ⑤见《大学活叶文库》第一辑第12页“学生与大学”布鲁姆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版
  ⑥同③第24页
  ⑦见《边缘思想——〈天涯〉随笔精品》第312页“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王晓明罗岗文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
  ⑧同①第9页
  北大在线